|
|||||||
|
|||||||
|
目录
●考古新发现
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西周墓………………………石鼓山考古队(3)
●研究与探索
二十九年弩机考…………………………………吴镇烽 朱艳玲(25)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韩建业(28)
玉柄形器功能新识…………………………………………魏继印(38)
略论秦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关系……………………………杨建华(45)
“櫽栝”考论 ……………………………………陈 洪 李 宇(52)
汉画像砖石的考古学释读…………………………………周学鹰(55)
西汉南越国墓出土铭刻补释三题…………………………谢崇安(68)
北周莫仁相、莫仁诞父子墓志释解………………………周伟洲(73)
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墓志述考………………………………韩 钊(80)
简说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铜钹 ………………………梁 勉(85)
西藏卓卡寺吐蕃壁画初探………………………………夏吾卡先(90)
辽代墓志生肖图案的考古学观察…………………………杨 玥(94)
●古文字研究
清华简补释四则…………………………………………刘洪涛(102)
战国兵器铭文人名考释七则 ……………………………汤志彪(109)
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西周墓
石鼓山考古队
(陕西 宝鸡市 721000)
关键词:石鼓山 西周墓葬 考古发掘
摘要:宝鸡石鼓山西周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四组,2012年发掘了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圹墓石鼓山M3,墓葬下部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墓葬的东、北、西壁有壁龛。葬具两椁一棺。出土器物有铜礼器、兵器、马器等,其中铜礼器共14类31件。墓葬时代可能为为西周早期,可能上至商末周初。出土的铜礼器组合完整,造型精美,应为一座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该墓的发掘为商周青铜器以及西周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新资料,对西周历史、文化、礼制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九年弩机考
吴镇烽 朱艳玲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 西安市 710054)
关键词:楚国 秦国 子横 景鲤 苏历 求平
摘要:二十九年弩机是目前见到铭文最长的弩机。它记载了公元前300年秦国出兵进攻楚国,楚怀王在危难中,将太子横质于齐,同时派遣景鲤和苏厉前往秦国讲和,并割重刃等地以及近万把弓弩和四十万矢镞给秦,秦国才把掠夺的青铜;丝帛、奴隶和城池归还给楚国。该弩机的发现反映了战国晚期秦、楚、齐之间的关系和纵横家活动的史实,同时也纠正了《史记》和《战国策》对于该事件记载中的一些错误,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韩建业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北京市 100191)
关键词:彩陶之路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北道 南道
摘要:“彩陶之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千纪一直延续至前1千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四波彩陶文化的西渐最为明显。具体路线虽有许多,但大致可概括为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玉柄形器功能新识
魏继印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开封市 475001)
关键词:玉柄形器 功能 玉节
摘要:玉柄形器一般由柄和身两部分组成,有的还发现有“鞘”,多出于夏商周时期的王都、方国都城里的中高级贵族墓葬中。玉柄形器无论形制还是使用特征均与现存几件战国时期的“节”相合,因此,这类玉柄形器器名亦应为“节”,因其为玉质,所以可称之为“玉节”。结合《周礼》相关记载,玉节应为夏商周时期诸侯或贵族出行时表示身份的信物。
略论秦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关系
杨建华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市 130012)
关键词:花格剑 三叉式护手剑 秦文化
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境内的花格剑与三叉护手剑;并分析了它们的形制、年代以及与欧亚草原的联系;揭示了秦文化在中国北方的花格剑的东西向东传播以及西北文化向西南扩散过程中的传承作用;除了秦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秦文化所具有的西北方文化的特质,才使得秦文化能够接纳这些具有北方文化因素的短剑,并加以改造后传播开来。
“櫽栝”考论
陈 洪 李 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室, 陕西 西安市 710600)
关键词:铜构件 铜弩机 櫽栝 箭杆
摘要:先秦秦汉时期曾广泛使用的箭杆整直器叫做“櫽栝”。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探讨汉墓中出土的一种小型青铜构件的用途,认为它们应是仿照当时的“櫽栝”,将其缩小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专为随葬制作的明器。
汉画像砖石的考古学释读
周学鹰
(南京大学历史系, 江苏 南京市 210093)
关键词:考古学 艺术史 汉代建筑 汉画像砖石
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角度释读汉画像砖石,指出正确认识汉画像砖石的四原则:一是三维空间的角度,即从空间场景或“透视”的角度,来解读汉画像砖石;二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顺序,甚或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连环画式”(或称“过程式”)的解读顺序;三是整体思维的观念,包括画面局部、各块画像砖石、画像砖石与墓葬建筑之间,以及墓葬、祠堂、汉阙等墓葬建筑组合等;四是综合考察法,应联系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哲学观念、思想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等,结合古代文献,尤其应密切联系当前的考古学成果等加以综合考察。文章结合古代典籍、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现代论著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西汉南越国墓出土铭刻补释三题
谢崇安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广西 南宁市 530006)
关键词:西汉南越国墓 出土铭刻研究
摘要:本文对西汉南越国墓出土的三则存疑的铭刻文字作了新的论证。作者认为:“家啬夫”是主管王侯国内部家事和各种经济事务的家官,它相当于县级政府的“县啬夫”职官;南越王墓出土的“泰子”印章,可说明墓主生前曾被立为太子;“秦后”铭文可证明墓主身份就是南越国苍梧王的王后。
北周莫仁相、莫仁诞父子墓志释解
周伟洲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市 710062)
关键词:北周 莫仁相父子 墓志 释解
摘要:本文首先据墓志考证莫仁相一族先世的族属、职官名号诸问题,认为其族原为扶风郿人,姓马,自认为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祖先迁北魏北边武川镇,任武职;其次,考释莫仁相事迹、赐姓及婚姻诸问题;最后,对莫仁诞事迹及其战死情况作详细考述。通过对墓志的释解,于西魏北周的官制及历史地理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
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墓志述考
韩 钊
(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 西安市 710001)
关键词:日本 飞鸟奈良时代 墓葬制度 墓志
摘要:本文依据对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出土的墓志进行实地考察所获取资料,论述其时代特征,以期对日本古代墓志研究有所推动。
简说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铜钹
梁勉
(1.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 西安市 710061)
关键词:唐墓壁画 铜钹
摘要:据文献记载,铜钹这一外来乐器来到中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350年前后。隋代九部乐中五部乐都有铜钹。唐代,铜钹也广泛用于诸乐中。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乐舞图中多次出现铜钹的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图像的探讨并结合故宫博物院及国家博物馆藏唐代铜钹,认为唐代铜钹有大小两种形制,及《乐书》所记载的正铜钹、和铜钹。
西藏卓卡寺吐蕃壁画初探
夏吾卡先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市 610064)
关键词:卓卡寺 吐蕃 壁画
摘要:本文结合西藏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对西藏山南地区卓卡寺残存的壁画和历史进行了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卓卡寺壁画所绘制的内容为佛传故事,绘制年代应该是在吐蕃末期。此壁画的发现,改变了人们认为西藏腹地不存在有表现世俗人物的吐蕃壁画的观点。同时对佛传故事图粉本的源流研究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辽代墓志生肖图案的考古学观察
杨 玥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市 100006)
关键词:辽代墓志 生肖图案 排列
摘要: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代墓葬也多有反映。本文试以辽代墓志生肖图案为主题,从生肖的形态、时空分布及与墓主关系等几方面加以分析,力图归纳辽代墓志生肖图案的发展脉络与基本特点,并进一步展示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清华简补释四则
刘洪涛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江苏 徐州市 221009)
关键词:鬼 害 惠 形体特点
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释文十分精审,但偶尔也有释写不准确之处,例如本文所讨论的“鬼”、“害”、“惠”、“??”四字。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理者在写释文的时候没有充分注意古文字的形体特点。本文想藉此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释写古文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形体特点。
战国兵器铭文人名考释七则
汤志彪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长春市 130024)
关键词:战国 兵器 铭文 人名
摘要:战国兵器铭文人名甚多,不少人名还需论证。本文拟将战国时期的七件兵器中的相关人名作重新考释。